稻米分類的方法有很多,一般從米質特性可概分成糯稻、秈稻及粳稻三類。
類型
|
米粒外觀特性
|
米飯特性
|
用途
|
|
粳 米
|
圓短、透明
(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)
|
介於糯、秈之間
|
一般食米
|
|
秈 米
|
細長、透明度高
|
煮熟後米飯較乾、鬆
|
蘿蔔糕
米粉、炒飯
|
|
糯米
|
粳糯
|
圓短、白色不透明
|
煮熟後米飯較軟、黏
|
釀酒、米糕
|
秈糯
|
細長、白色不透明
|
八寶粥、粽子
|
粳、秈米與蓬萊、在來之關聯:
日治時代以前,台灣的稻米只有秈稻品種。日本領有台灣以後,稱台灣產的秈米為「在來米」,即「本地米」的意思;為了供應日本國內食米的需求,每年都從台灣進口大量稻米。但是日本人習慣吃較黏軟的粳米,對在來米不太適應,於是便引進日本品種(當時日本栽培品種均為粳米)在台灣栽培,直到1926年才在台灣栽植成功。為了與日本當地生產的稻米有所區別,特別將在台灣生產的日本種米(粳米)取名為「蓬萊米」,即「來自蓬萊仙島的米」的意思。當時的「在來米」全都是「秈米」,「蓬萊米」都是「粳米」。然而,今天我們所吃的粳米,絕大多數都是由台灣自行育種的「本地米」,就意義上而言均屬「在來米」。所以所謂的「在來米」已經不再是「秈米」的代名詞,而「蓬萊米」也不能完全代表「粳米」了。其實「在來米」、「蓬萊米」只能算是日治時代的專有名詞,為了避免混淆,還是應該恢復「秈、粳」的稱呼較妥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